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核医学科张晓丽教授团队2022届毕业博士研究生温婉婉的学位论文“在体冠脉18F-氟化钠活性:与冠脉斑块易损性和主动脉18F-氟化钠活性的相关性研究”经过首都医科大学校内外专家评议、校学位委员会表决通过等程序决议,入选2022年度首都医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校共11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22年度首都医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项工作已历时19年,旨在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激励博士生提升创新能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核医学科张晓丽教授和维也纳医科大学李翔教授为共同指导老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核医学科博士研究生温婉婉为该学位论文的第一完成人。此论文表明18F-NaF PET/CT显像在评估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是在心血管影像-病理学研究中的一次重要尝试,综合分析了在体冠脉18F-NaF活性与离体冠脉斑块组织病理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探索血管微钙化活性与斑块内免疫微环境(炎症和骨化)的相关性。研究团队经过5年努力,利用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中剥脱冠脉内膜斑块的优势资源,首次通过评估在体冠脉18F-NaF活性与冠脉斑块组织的高危病理学特征以及与斑块内免疫-钙化微环境的相关性,发现冠脉18F-NaF 摄取活性与冠脉斑块组织的易损性特征(大坏死核心、薄纤维帽、斑块内出血和微钙化)和炎症的微环境密切相关,而与骨化微环境无明显相关性。这一新发现表明18F-NaF PET/CT显像对高危冠脉斑块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价值,为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新方法,并为冠心病患者炎症免疫微环境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张晓丽教授团队2022年2名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均获得优秀评议。温婉婉博士在博士期间发表SCI论文2篇,累计IF:19.92分,博士研究生田晶的课题《多模态microPET/CT分子影像动态评估二甲双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JNMMI杂志(IF:10.057),硕士研究生周奕含课题《门控 SPECT 心肌灌注显像左心室射血分数储备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价值》,文章被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接收。在研究生阶段,张晓丽教授高度重视培养研究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科研作风,严格规范培养学生的科研基本功和科研素养,从规范撰写中英文摘要做起,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张晓丽教授还高度重视来安贞医院进修生的科研能力提升,来自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刘培贵医师的文章《动态肺灌注显像联合常规肺灌注显像结合肺通气显像在急性肺栓塞的初步临床研究》发表在心肺血管杂志上,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的曹慧晓医师的文章《核素心肌显像评估冬眠心肌联合心脏磁共振显像评估疤痕心肌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预后价值》,入选2022SNMMI poster candidates awards (全球80篇),全文被中国循环杂志接受。
近5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核医学团队在国际权威刊物(JACC、JACC imaging、EJNMMI和JNC等)发表高质量英文论著15篇(IF:143.62),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刊物发表中文论著21篇,欧洲核医学和北美核医学年会录用摘要40篇,其中7次入选SNMMI Highlights(获SNMMI YIA和中美核医学学会YIA),包括18F-NaF冠状动脉斑块PET/CT显像、18F-FDPA TSPO炎性靶向PET/CT显像、18F-AlF-NOTA-FAPI心肌炎症和成纤维细胞激活PET/CT显像等小动物和大动物PET分子显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核医学科团队本着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执着进取的奉献精神,不断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全方位推进核医学分子影像平台建设和相关科研项目实施,向核医学国内国际先进行列迈出稳健的步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温婉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