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四川省高热负荷材料及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22年度学术研讨会暨中德研讨会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德力斯实业有限公司等高校、研究院和企业,以及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受邀参会。西物院党委书记张必祥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是中心组织的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分为中心成果汇报和中德学术交流。在中心成果汇报会上,张必祥表示,四川省高热负荷材料及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组建,是四川省2019年第一批获批拟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自建立以来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研究成果,要继续发挥优势,加强管理,在四川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内国际同行鼎力合作下,不断开拓创新,为聚变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心主任谌继明研究员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TBM及CFETR包层第一壁研究、HL-2M偏滤器制造、ITEREHF第一壁研究等9项中心核心研究任务进展进行了汇报,并报告了2023年工作计划。他指出,由中心主导的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首件制造于2022年10月完成,其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这标志着中国全面突破“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关键技术,实现该项核心科技持续领跑。
在中德交流会上,西物院总工程师许敏致辞并代表中方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FZJ-IEK4)所长Linsmeier教授分别就双方的聚变能研究工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会议围绕着聚变材料及部件测试认证技术、材料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边界等离子体物理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西物院刘翔、刘仪、才来中、王平怀、都娟五位研究员与德国专家先后分享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为双方的进一步深入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中德科研人员的思维碰撞,激发了与会专家和学者更多的思考和创新,一方面中心借鉴德方优秀的经验,推进了科研创新与科研技术,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加强了德方学者对中国、中国学者、中国核聚变的了解。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核聚变是一个全球性、系统性的议题,面对诸多挑战和难题,需各方共同努力,在充分利用全球科研、技术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协同协作,深化合作关系,激发双方创新能力,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构建面向未来的核聚变能源命运共同体。
交流结束后,许敏代表西物院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就双方合作事宜进行沟通,希望双方以框架合作协议、中德联合项目申请等方式系统性地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核聚变事业的发展。
院办、计划部、科信部、产业部,聚变科学所领导参加上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