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核医学科张晓丽教授团队多模态分子影像学研究的最新成果“Metformin confers longitudinal cardiac protection by preserving mitochondrial homeostasis following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被国际权威的影像学杂志 (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EJNMMI)(Q1,IF 10.057) 接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核医学科张晓丽教授和维也纳医科大学李翔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核医学科医师田晶博士和在读硕士研究生郑雅琦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既往研究发现,二甲双胍(metformin,Met)可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受体感受细胞内能量变化,调节心肌细胞活性。然而,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后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心肌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尚不清楚。大量研究表明,转运体蛋白(translocator protein,TSPO)位于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外膜,是一种分子量为18kDa的小分子蛋白,其表达上调与活性氧的积累有关。同时,TSPO在调节细胞坏死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18F-FDPA作为新型特异性靶向TSPO的放射性药物,在心血管领域关注度和影响力逐步提高。本研究采用18F-FDPA受体显像,结合不同时期I/R的分子生物学和病理组织学特征,分析I/R大鼠不同时期、不同部位TSPO受体变化特点,揭示了Met的“时间-空间”能量代谢方式对线粒体稳态的调节影响,补充了Met保护心肌细胞线粒体的在体新证据。研究首次发现,长期服用Met可通过抑制系统性氧化应激,减少I/R术后心脏TSPO受体表达,维持受损心肌细胞的线粒体稳态,改善左心室功能,延缓左心室重塑进程。其中,Met在I/R术后1周,通过抑制梗死区AMPK异常活化、调节线粒体稳态,阻断心肌细胞凋亡;在I/R术后8周,通过维持远端非梗死区AMPK、调节线粒体稳态,增加心肌细胞活力。本研究基于团队前期大量动物实验的研究探索,深入挖掘核医学多模态分子影像平台在动物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从多角度、多层面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精准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这是安贞医院核医科张晓丽教授团队继一系列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发表于(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Q1,IF 16.05)和(JACC)(Q1,IF 27.20)杂志后,在核心脏病学基础研究领域的新突破,标示着安贞医院核医学科科研攻关团队全面启航。近年来,安贞医院核医学团队锐意进取,科研成绩硕果累累。在国际权威刊物(JACC、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 EJNMMI和JNC等)发表高质量英文论著25篇(IF:165.44);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等刊物发表中文论著40篇;在欧洲核医学年会和北美核医学年会中,录用发表摘要40余篇,其中7次入选SNMMI Highlights(获SNMMI YIA和中美核医学学会YIA),2次入选SNMMI 的poster candidate awards。获得国自然课题6项、北京市高级海外人才等项目4项、首都特色课题和北京市医管局扬帆计划重点培育项目。依托安贞医院强专科大综合平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举办20余次多学科交叉学术会议,推动核心脏病学技术普及和推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安贞医院核医学科全体成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优化完善核医学分子影像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安贞核心脏病学在国际舞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