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9日晚,如期迎来由Molecular Imaging公众号团队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分子影像大家谈”第4期,本期主讲人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放射学教授、美国费城儿童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美国《临床核医学》杂志(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 CNM, 下同)常务副总编庄红明教授。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江大卫博士主持,讨论环节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谢芳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魏伟军博士、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皓鋆博士和厦门大学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李子婧博士联合主持。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核医学、药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众多青年学者踊跃参与,以及多位同道学者全程参会,包括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蔡伟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兰晓莉主任、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左长京主任和北京师范大学贾红梅教授等。研讨会长达三个多小时,时空万里,云端相聚,共同聆听着庄教授的成长故事和留洋岁月,凝听着庄教授纵横归来后结缘核医学的缘由,垂听着庄教授对《临床核医学》杂志投稿的讲解,提问互动环节更是精彩不断,广大学子受益匪浅,意犹未尽!
追梦少年的成长故事
庄教授向我们分享了他的求学经历,不可谓不拼搏枉少年。庄教授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好奇少年初潜基础科学研究的海洋之中。大学毕业后恰逢一段美好的青春经历毅然报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外科学研究生,在学术之外增添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理想在心中,行动在脚下。庄教授研究生毕业后,对学术有了更深层次的向往,于是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博士,之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训练,同时顺利通过了外国医学毕业生教育委员会(ECFMG)考试,之后作为住院医师进入德雷塞尔大学从事病理学研究。从本科生到博士生蜕变,自中国远赴海外,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间纵横,庄教授用自身的经历向青年一代诠释了“心若在梦就在”信念,他追求理想的脚步从来不曾停下!
半生归来最是核医梦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庄教授的厚积最终与核医学自身的魅力不谋而合。庄教授充分利用其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以及病理学上受到的专业训练,靠向了以分子著称的核医学,而促成这一转变,还离不开庄教授的一位良师——Abass Alavi教授。庄教授向我们介绍道他是世界著名的核医学专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前核医学部主任,于1976年在世界上开创性地首次开展了临床人体全身18F-FDG PET扫描,并一直致力于核医学分子成像研究和临床工作,并因其在分子成像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诸多奖项。江山代有人才出,如今庄教授不仅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放射学教授,还成为美国儿童医院排名第2的费城儿童医院的核医学科主任,担任美国《临床核医学》杂志常务副总编。庄教授在儿科核医学领域已经造诣颇深并将继续追寻他的核医梦!
主编的审稿标准与建议
庄教授说道,《临床核医学》杂志旨在提供应用于临床场景的核医学最新信息,该杂志面向核医学领域专家,第一时间传播影响该领域各个方面的最新数据。本杂志发表的大部分文章来自日常临床工作,一小部分来自临床研究,包括临床试验。另外,庄教授还强调了病例报道在本杂志发表的关键之处,为日常诊疗过程中发现的有教育意义的病例,稀奇或罕见病例不是发表的主流。内容科学、本杂志读者感兴趣、可引用性是主编对手稿关注的要点。决定手稿命运的主要标准主要包括了是否为新知识、是否对临床有重要性、是否遵循期刊的要求、数据是否高质量且高可信度、不违背投稿指南、行文是否优良和图片是否令人印象深刻等等,达到以上要求的手稿通常被接收,然而,绝大部分来稿会被拒稿。庄教授建议道,万事开头难,人们第一次写的几篇稿子往往是最难的,拒稿后你每次都会变得更好,这一次的失败,尽你最大的努力,就是为下一次做最好的准备!
本次学术研讨会不仅乐在交流,更喜在传播。四川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以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等均自发组织了集体在线收看本次研讨会!
各医院组织现场线上观看,反响热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谢芳博士:
请教庄教授和蔡教授,您是如何看待在国内核医学学科的许多从业人员在基础和临床之间跨学科进行研究,比如临床医生去进行基础研究,又或者是研发探针的人选择去做临床研究?如何去平衡这两者间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去选择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如何构建起两者之间的桥梁呢?
庄红明教授:
我认为对于核医学学科来说,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新的示踪剂,只有目前的一些示踪剂的话,那么核医学未来是没有发展的,过了几年之后,其他学科发展了,核医学仍停留在之前。但是,术业有专攻,临床大夫和基础研究人员应该各司其职。基础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新药,这是非常辛苦的,背后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而新药研发出来之后,临床大夫应该积极推进,帮助把这种新药转化为一个真正在临床中使用的东西。两者的相辅相成,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蔡伟波教授:
我认为目前一些新药的临床转化确实是需要很多资源去推动。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源,把产出做到最大化。其次就是进行充分的合作,这种合作是双方各司其职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就能达到1+1>2的效果的。然后就是要踏出舒适圈,多与人进行交流,这是十分重要的。最后就是要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美,现在年轻人压力很大,不管多忙,还是要进行一些简单的锻炼,否则年轻的时候身体透支,年纪大时就会出现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贾红梅教授:
庄教授您刚才也提到了咱们核医学的核心可能还是分子探针,目前发展分子探针,比如靶点的选择上,您对于我们有什么建议?
庄红明教授:
如果我从一个临床大夫的角度来看,我希望研发的有两点:第一点就是探针是否针对一个常见病的,比如说前列腺癌,每八个男性就会有一个男性在一生中会患病,那么这个相关探针在将来意义就会很大;第二点就是探针被研发出来后,不光是用于诊断方面,而是应该看对于病人有没有用、有没有好处、有没有质量问题。就比如在神经方面就存在这样的问题,许多药物研发出来之后得不到FDA的批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即使能够提早诊断,但是对于治疗没有益处即没有后续有效的治疗手段,那么提早诊断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为病人徒增焦虑。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后药物的研发应该要重点考虑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魏伟军博士:
年轻的医学工作者往往面临着较为繁重的临床工作,例如核医学工作者可能一周要写50份PET报告,其实工作量还是比较大。对于工作中遇到的较为罕见的病例,写成个案报道形式投稿,即使耗费了较多的精力,但也有较高的投不中的几率。想请教庄教授:应该把所有罕见病例写成个案报道进行投稿吗?或者应该如何进行取舍呢?
庄红明教授: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如何评估个例的教育意义,是否能对其他人有所启发和教育,这是最重要的。罕见病例并不一定都有教育意义,比如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的很多个例都是关于常见病的,而常见病的教育意义有时候更高。罕见病例许多人有可能一辈子也不会遇见一例,而常见病中容易出现差错的地方如果发表个例,可能对于更多人有教育意义并且更有帮助。所以在写之前可以查一查,评估一下教育意义。另外,写个例也是巩固知识的过程,不管稿件最后有没有被接收,这都会让你在今后几十年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临床也是很有帮助的。临床好了才能教好学生,才能肩负起教授教导学生的职责。其实这也是一个越写越熟练的过程,慢慢就会越来越容易。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魏伟军博士:
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庄教授,美国的临床核医学界对于新的分子影像探针是持一个什么态度呢?是比较务实更看重它的临床价值?还是更看重其是否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呢?
庄红明教授:
美国还是比较讲究实用性,关键是考虑对于病人有多大帮助以及经济上是否合适。引进更多的机器虽然每天可以承受更多的病人,但是实际上每天的病人数并没有那么多,而且对于私立医院,需要自负盈亏,引进昂贵的机器之后,可能会出现无法负担成本的情况,这是一个医院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其次,对于病人来说,需要讲究实用性,即诊断之后对于病人的病情有多大的帮助。并且,我们只有在临床认为有必要的情况下,才可以建议病人进行影像部分的检查,而不能直接自己推荐某种检查,这在美国法律上也是不允许的。所以,实用性很重要,临床大夫认为有用,才会推荐病人进行检查。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皓鋆博士:
我们一些年轻人和部分年轻的研究生可能会陷入一种误区,就是假如不去研发一些新的探针那么就很难发表比较好的文章。但是,其实我关注的一些临床核医学杂志,经典的探针如FDG等也可以发表比较好的文章,主要是在于问题的选择,如何使用一些经典的探针去解决临床中可能不常见的问题。想请教庄教授,应该怎么去发现临床问题、怎么去形成科研思维,在临床实践中从科研的角度,去利用一些经典探针?可以请庄教授分享一些您的经验吗?
庄红明教授:
可以结合前面提出的问题来看,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是否有教育意义,并且要灵活地去看待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就会有不同的思路。就比如20多年前,我最早提出“FDG在进行肿瘤显像诊断中,存在着炎症和感染也会增加活性显像”的缺点,但是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这也同时表示了FDG也可以在炎症上有所应用。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以说我对于一些新的探针还是有一些期望的,也许它们可以用来治疗一些其他的疾病。
厦门大学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李子婧博士:
想向庄教授请教,儿童的一些生理和代谢情况与成人不同,那么对于已有的探针,在药物吸收的方面是否有一些改造的空间呢?
庄红明教授:
小孩和成人的代谢吸收确实有不同,例如小孩的脑FDG表现跟老年人的老年性痴呆是相似的。但是直接在小孩身上测试这是不可行的,也是不被批准的,除非是证明在成年人身上有效后再转到小孩身上。在仪器方面,可以用小动物PET。
厦门大学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李子婧博士:
请教庄教授,低龄的动物,比如低龄小鼠和成年小鼠之间的区别,是否可以模拟幼儿跟成人之间的区别呢?
庄红明教授:
小鼠可能不行,别的动物如猴子还是有一定可能的,但是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很多差异,还是要看具体的动物。
厦门大学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李子婧博士:
还想向庄教授请教一个问题,药学相关的文章如示踪剂等有可能在CNM上发表嘛?如果可能的话,什么样的文章才有可能发表,审稿专家一般关注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呢?
庄红明教授:
如果从来没有被发表过,并且确实很有前景,在人的身上可能有发展,被很多人关心,那么还是有可能的。主要是需要有用处,解决具体的临床问题。当然,相对而言化学类的比较难。因为主要目的是为临床大夫服务,临床大夫主要关心药物是否有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江大卫博士:
请教庄教授,之前我们给CNM投稿过一篇文章,是关于FAPI在子宫的生理性摄取,您怎么看待投稿中偏阴性或者说是偏生理性的结果?可能没有直接解决临床问题,但是会有一些提示和影响。
庄红明教授:
可能阴性的结果很难让人投入是比较难的,但是主要是要看文章的亮点,,并且文章也要有教育意义,让人能够读完学到一些东西。这篇文章不完全是阴性结果, 文中发现原发癌FAPI活性比正常子宫活性高而转移癌活性比正常子宫活性低,这是有临床价值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江大卫博士:
投稿前我们也讨论过是否可以在动物水平做一些机制或者病理等多方面的内容给丰富起来。
庄红明教授:
我们更重视的是在临床诊断上对读者有多少帮助。你要以个人为主,有老鼠的数据也是可以的,但是取决于侧重在哪,就是对于读者有多少教育意义。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 左长京主任:
核医学领域三大期刊的SCI分值在最近几年增长比较快,庄教授您觉得是什么因素影响的?未来的趋势会是继续上升嘛?
庄红明教授:
我个人认为应该会下降,最近几年上升较快的原因确实是计算方法发生了一些改变,以前是只计算过去已经印刷出来的文章,而现在是计算过去两年印刷出来的加上电子版未印刷出来的,所以分值就会有所升高。但是从明后年起,这些已经被算过的,就会有所减少。所以这就是我认为明后年分值会下降的原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两年分值增长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