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恶性肿瘤第一位的肺癌,早期肺癌的筛查使肺癌治疗的关口前移,成功的大幅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结局。在中国开展的肺癌早期筛查研究中,低剂量CT检出的肺癌病例90%以上都是IA-IB期肺癌,而I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68%-92%。
随着CT筛查出的早期肺癌患者越来越多,近年来因查体发现肺磨玻璃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 GGN)而行PET/CT的患者也逐渐增多。我们知道肺GGN一般都不大,FDG代谢也不高,PET很难发挥多少作用。那么这些患者的PET/CT应该如何去考虑,如何下结论呢?本期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肺GGN的问题。
在CT发现的肺GGN中,大部分在随诊过程中会消失,仅部分GGN会持续存在。肺GGN根据CT表现可以分为pure GGO(纯GGO)、HGGO(不均匀GGO)和part-solid GGO(部分实性GGO),不同类型的结节的倍增时间、恶性的可能性会有差异。
一项纳入了795例肺GGN患者的研究表明,纯GGO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不均匀GGO和部分实性GGO,而且病灶越大,实性成分越多,病灶及其内实性成分增长的概率越大,速度越快。
在这项研究中,纯GGO在随诊多年后,仅6.6%(69/1046)的病灶发生密度变化,其余仍为纯GGO。纯GGO中35个病灶最终切除,大部分是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和原位癌(74.3%),另有部分为微浸润性腺癌,无一例是浸润性癌。
在切除的部分实性GGO中,微浸润性腺癌(26/49,53.1%)和浸润性腺癌(12/49,24.5%)的比例明显增高,并且浸润性腺癌病灶的实性成分明显多于原位癌及微浸润性癌。因此可以认为,肺GGN的实性成分越多,浸润性腺癌的可能性就越大。
2015年的一项研究纳入了439例5mm以下的纯GGO患者,平均随访6年,大部分病灶随访5年以上仍然很稳定(89.7%),只有45例(10.3%)病灶增大,其中5例患者接受手术,4例(0.9%)为腺癌,这4例患者的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实性成分。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5mm以下的纯GGO一般比较稳定,5年内发展为癌的概率非常低,而出现实性成分的GGO,其腺癌的概率明显增大,临床需要警惕。
在未手术但在随访中出现增长的40例GGO中,纯GGO的倍增时间明显长于部分实性GGO。
另一项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7例≤1cm的纯GGO的病理结果,发现大部分(53/57,93%)为癌前病变或非浸润型腺癌,浸润型腺癌的概率非常低;并且病灶越小,结节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的可能性越大。
而在>1cm的纯GGO及混合型GGO中,浸润型腺癌的比例明显增高(38%),并且部分患者(多见于混合型GGO)存在镜下的胸膜及脉管侵犯,这是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因素。
另一项研究也发现,>1cm的纯GGO中浸润性癌的比例增大(原位癌AIS、微小浸润癌MIA和浸润性癌IA,其中浸润性腺癌占39%);并且病灶直径越大,其为浸润性腺癌的可能性越大,但CT上并无明显的特征能将原位癌、微小浸润癌和浸润性腺癌区分开来。另外,对于3cm以内的纯GGO,其镜下基本无脉管、胸膜侵犯,亦无淋巴结转移,这部分患者预后佳,5年无进展生存期几乎达100%。
关于淋巴结转移,多数研究认为,<3cm的纯GGO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极低;而对于部分实性GGO,其病灶大小、实性成分的多寡会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几率。
2014年的一项纳入413例肺腺癌的研究表明,≤1cm的部分实性GGO,基本不发生淋巴结转移;随着肿瘤直径增大,其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也逐渐增大。若病灶内实性成分≤1cm,其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也很低(1/53,1.9%),且仅累及第一站淋巴结;当病灶内实性成分>1cm,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增大,甚至可出现N2淋巴结转移。
另一项纳入127例肺GGN患者的研究按GGN内磨玻璃成分占比将结节分为三组:GGO占比<10%、GGO占比10-50%,GGO占比>50%。
GGO占比>50%的病灶,若直径<2cm,无淋巴结转移,镜下亦无脉管侵犯,这部分患者在10年的随访中亦无复发及转移;若直径>2cm,则部分患者会出现淋巴结转移,且部分病灶镜下会存在脉管侵犯。
GGO占比<50%的病灶,其淋巴结及镜下脉管侵犯的概率随着磨玻璃成分的减少而增大。
对于肺GGN而言,病灶中磨玻璃成分越多,患者的预后越好。
2002年的一项研究回顾性分析了96例肺GGN,同样按GGO占比进行分组,研究结果显示,若肿瘤<3cm且磨玻璃成分>50%,基本无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佳;当磨玻璃成分占比<50%时,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增大,磨玻璃成分占比越少,随访过程中复发的概率越大。
2011年的一项研究也得到类似结论,该研究认为,肿瘤<1cm(不管其成分),或者肿瘤< 2cm且磨玻璃成分占比>50%,一般无淋巴结转移。
关于预后,2012年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502例临床分期T1N0M0患者,发现肿瘤实性成分的大小、SUV是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当肿瘤<3cm,实性成分<0.8cm或SUVmax<1.5时,一般无淋巴结转移,且随访3年以上,总生存率达100%。
那么,当我们遇到一个发现肺GGN行PET/CT的患者,面对没什么异常的PET和一个低剂量的衰减校正CT,要如何下报告结论呢?根据前面的文献回顾,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
-5mm以下的纯GGO一般比较稳定,5年内发展为癌的概率非常低,PET/CT可以直接报告为良性结节,但这些结节还是需要定期CT随访。
-如果长期存在>1cm的纯GGO,病灶越大,其为浸润性腺癌的可能性越大,若病灶>1.5cm,一般建议手术切除,PET/CT上无论代谢如何都要考虑其为恶性的可能。
-关于淋巴结转移:<3cm的纯GGO,或者≤1cm的部分实性GGO,或者实性成分≤5mm的GGO,几乎不发生淋巴结转移,这部分患者的PET/CT如果发现有代谢增高的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要诊断为炎性淋巴结可能性大,而不必下诸如“性质待定”这种模棱两可的结论。
-对于混合型GGN,结节内实性成分越多,其为浸润性腺癌的可能性就越大,淋巴结转移的几率也越大。
-对于暂时不能定性的肺GGN,纯GGO的病灶即便超过1.5cm,预后也非常好,如果PET/CT检查暂时“误诊”了早期癌,也不怎么影响患者的预后,但要注意定期CT随访观察结节的变化;对于混合型GGN,如果实性成分≤5mm,若PET/CT不能诊断也可随诊观察,一般来说以上情况都有充分的时间窗来观察结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