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健康报第六版在《中和抗体分子影像:追踪病毒新技术》通栏标题下,发表了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志、朱华研究员团队与北京大学医学技术研究院韩鸿宾教授团队开展的研究,并刊发了编者按。
现全文转发,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和抗体分子影像技术及其应用。
编者按:在应对新冠肺炎过程中,用于检测的技术方法多种多样,但我们仍无法观测病毒在活体内的代谢情况。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志、朱华研究员团队与北京大学医学技术研究院韩鸿宾教授团队完成的研究显示,将新研制出中和纳米抗体放射性探针注射到具有受体结合域
(RBD)的小鼠体内,探针能够随着血液移动“锁定”新冠病毒 RBD,进而实现对活体内病毒代谢情况的实时监测。
病毒感染中有三个关键因素
在SARS-CoV-2感染人体的过程中,病毒上的刺突蛋白(S)起着重要作用。该蛋白主要包括S1和S2两个亚型。S1的C端受体结合域(RBD)负责结合人体内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而ACE2也是SARS-CoV-2感染生物体的唯一通道。S2亚基在病毒和细胞膜的融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和抗体是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通过与病毒上的RBD结合,可避免病毒与ACE2的结合,进而阻断病毒“兴风作浪”。简言之:RBD是致死新冠入侵病毒打开活细胞的“钥匙”,而ACE2是体细胞控制病毒进入的“锁”。中和抗体是能够阻断“钥匙”和“锁”结合的“盾”。
我们团队在2020年4月以ACE2为靶点,开发出HZ20系列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探针,可用于无创监测人体ACE2分布情况。借助这个探针,我们发现年轻女性卵巢黄体中有明显的ACE2表达。借助团队利用医用核素研制优势,我们选用无感染风险、有生物学活性的RBD,开发了核素探针。在模拟病毒感染人类过程中,发现探针在肺部滞留远高于对照。同期,上海万亚坤教授团队通过免疫羊驼制备出靶向RBD的中和抗体,并证实其对真病毒有明确抑制效果。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借助这一思想看上述诸多研究可以发现,人体细胞ACE2、病毒RBD和人造中和抗体,三者互为齐物,而利用中和抗体有望实现病毒RBD对体细胞ACE2的有效阻断。
优质探针提升PET诊疗实力
一直以来,PET成像技术以其无创性、可视化的优点,被认为是核医学最先进的分子影像技术,该技术在肿瘤、心脑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于已有研究,借助分子影像独特优势。我们与北大医学技术研究院韩鸿宾团队合作,开发出靶向新型中和纳米抗体探针,以期实时监测生物体内病毒感染情况,为评价纳米抗体和研究病毒在体残留提供精准依据。该研究发表于中国科协和美国科学促进会共同创办的定位为国际一流、高影响力、综合性科技期刊《研究》(Research)杂志。
纳米抗体+探针让诊治皆受益
SARS-CoV-2中和抗体+探针技术有助于人们观察治疗效果、评估患者对预防和治疗策略的反应,有利于开发更可靠的疫苗和特效药物。然而,关于中和抗体代谢和RBD的传统评估方法昂贵且费力耗时,难以在体内有效评估中和抗体。
团队研发的纳米抗体放射性探针,可通过占位阻断SARS-CoV-2病毒与人体ACE2的结合,起到中和病毒的作用,阻止病毒在生物体内的感染。该探针对在体内外对SARS-CoV-2 RBD具有高亲和力,并且具有优良的放射化学性质。可以特异性地定位RBD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更有助于评估中和纳米抗体对治疗感染的药效学作用。最后,小鼠研究表明,探针在体内快速清除,通过肾脏和泌尿系统排出,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总体而言,通过PET技术评估中和纳米抗体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无创和高灵敏度的可视化成像方法,帮助我们了解整个生物体动态状况的实时信息,并有望用于监测甚至预测生物体对治疗或疫苗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