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近远海重大工程与海洋岩土灾害防护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国际核电厂建构筑物可靠性与抗震性能评价技术交流论坛于7月9日-10日召开,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设立北京、大连、深圳、浙江四个分会场。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皋,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欧进萍、杜修力,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司长江光、核安全中心副主任柴国旱,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毅等领导专家出席,大会主题报告由中国钢结构协会核电钢结构分会理事长潘蓉主持。
会议由中国核学会核安全分会、中国钢结构协会核电钢结构分会、中国核工业勘察设计协会核设施厂址安全专业委员会等协会主办,由大连大学、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深圳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设计院以及浙江大学四个单位联合承办。来自高校、科研院所、设计等单位140余人参会,北京、深圳分会场共做13个大会特邀报告,共同探讨核电厂建构筑物可靠性、抗震性能评价等问题。
江光表示,国家核安全局一直注重核安全的科学技术研究,加快推进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核安全科技研发,建成的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已启用,开展辐射环境监测和技术审评关键技术研究等,一大批成果可喜可贺,中国核事业进入了安全高效发展的新阶段。但是,核安全的任务还很艰巨,有很多关键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地震作为影响核电厂最重要的自然灾害,也是制约核电厂选址和应用的最重要的不利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讲,不同国家的场地地质条件和抗震水平的不同,也是制约我国核电厂出口的主要不利因素。研究和提高核电厂建构筑物抗震抗灾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柴国旱表示,我国核安全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核安全监管机构、营运单位的努力,还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支持,为我国核电安全建言献策,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他为继续办好技术交流论坛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以学术交流为契机,鼓励科研创新,营造良好科研氛围,不断推动核安全科研能力建设;二是以学术交流为抓手,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培养科研型、创新型人才,不断加强核安全审评能力建设;三是以技术交流论坛为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实际问题;四是以学术交流为契机,加强软件认可、业主的独立验证、开展独立校核计算、加强交流和同行评估。
核电厂建构筑物可靠性与抗震性能评价技术交流论坛已连续举办五届,此技术交流平台的搭建,对加强国内外从事核工程建构筑物结构安全分析与评价的专家学者交流,解决专业技术问题,不断促进学科发展,为我国核电厂建构筑物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