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树木是人类历史的时间胶囊
人类历史的编年史通过文字、艺术和口头传统来流传。然而,数百年来,热带森林也保存着人类活动的详细记录。
在2月6日出版的《植物科学趋势》上的一篇综述中,研究人员描述了热带树木的年轮、物理化学信息和DNA如何揭示了当地文化的影响以及殖民占领的伤疤。
“随着树木的生长,它们将周围环境的细节吸收到木材中,创造出环境随时间变化的快照。”该论文第一作者、德国马普学会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的Victor Caetano-Andrade说,“通过结合树木年代学、碳氧同位素分析和遗传学等技术,我们可以获得关于气候和过去人类在雨林中造成影响的信息。”
由于树木是地球上最长寿的生物之一(一些热带物种的寿命可达600年),今天许多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树木见证了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变化。
当把从活树收集的生物信息与当地社会的考古和历史记录相结合时,研究人员可以评估,土著社区或外国侵略者如何管理当地环境,或他们的行动如何影响树木的生长等。
通过这种方式,研究人员可以推断出古代土著居民是如何与雨林互动并对殖民压力做出反应的。例如,当古代人类在森林中建造住所时,他们有选择地在树冠上制造缝隙,允许更多的光线射进来,这是土著社会影响在其领土内树木的一种方式。
同样,通过分析树木在特定时期对人类活动的反应,热带森林成为了文化遗产的宝库。例如,土著群体促进他们认为有用的树木的生长,如用于食物或建筑的树木。这种印记被植入到了当下仍站立着的树木中。
研究人员希望将热带树木重新定义为有文化历史意义的“活遗址”,这将有助于激发更多保护热带雨林的努力。他们已经发现,土著社区可以在不消耗雨林资源的情况下,建立可持续的、成功的经济体系。
推荐阅读
由ALICE合作进行的新测量显示,在质子-质子碰撞中,粲夸克形成强子的方式与基于电子对撞机测量的预期大相径庭。
2021-06-11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EAST团队等离子体破裂物理课题组在破裂物理、逃逸电子和破裂预测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uclear Fusion、Plasma Physics and Controlled Fusion等上。
2021-06-10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M03组团队,在Fe掺杂的MnNiGe合金中,利用中子衍射手段,首次解析出了无公度圆锥螺旋磁结构,并利用此磁结构关联的晶格畸变和织构效应获得了巨大负热膨胀
2021-06-10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美国科学家发现的首例电子俘获核激发(NEEC)现象,因受复杂γ(伽马)本底影响,测量的激发几率可能被显著高估。该研究推荐利用次级束流装置在低γ本底环境下获得更可靠的实验结果。相关研究于6月2日发表在《Nature》的“Matters Arising”栏目上。
2021-06-08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国家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于2018年建成。CSNS的反角白光中子实验装置(或反角白光中子源,简称Back-n)是一台高性能白光中子源,其综合性能处于国际同类装置的前列,尤其是其距中子产生靶等距离的中子流强是国际上最高的,覆盖能区范围和中子飞行时间测量的分辨率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2021-06-05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