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建波, 1992年出生,2014年7月参加工作,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高铁工务段探伤车间成都西探伤工区班长,2020年获成都局集团公司第十届(钢轨探伤工)技能竞赛个人第一名、团体第一名;2021年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
黝黑的皮肤,一副黑框眼镜,付建波一如在校大学生的模样。殊不知,他已经参加工作8年,技能拔尖,业务扎实,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是一名夜行在高铁线上的探伤尖兵。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探伤“萌新”快速成长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不竭成长的力量来源于他身上的“三股劲儿”——抓学习的韧劲儿,争第一的冲劲儿,能较真的干劲儿。
不放过毫米级“伤口”
4月13日凌晨,付建波带领工区工友们来到成灌铁路聚源站,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工区现有职工14人,平均年龄仅27岁,承担着成雅铁路(成都西至朝阳湖站)、成灌铁路及郫彭、离堆支线共计362.802公里范围内的钢轨、焊缝探伤工作。平均每天,他们要徒步检查钢轨8至10公里,是高铁上最活跃的一群安全守护者,被称为流动在钢轨上的“B超师”。探伤有六字诀“听、诊、摸、探、照、查”,工作中,付建波之所以能够练就“火眼金睛”,其秘诀就是细心、精心、事事严谨认真。探伤过程中,工友对一处可疑波形探了多次也拿不准,付建波走过来一瞧,先是帮他分析,看操作流程是否正确、有无遗漏。工友按照他的讲解分析又重新操作了一遍,发现三通道双圆弧K2.5的负增益在焊缝探伤仪上的出波对侧没有显示,超乎常理。于是,付建波亲自上阵,拿着双圆弧K2.5探头在圆弧区域来来回回不同角度探测,经过十几遍反反复复地检测,通过仪器出波显示的数值,运用“三通道”出波的计算公式,拿出随身携带的纸笔计算出波位置深度和水平位置,结合P60钢轨的几何尺寸,他得出此回波位置出在轨底三角区的中间,一下子将2平方毫米的钢轨内部病害给“揪”了出来。
工友看后既惊喜又疑惑,感觉操作手法都大同小异,却没有检查出回波位置,“波哥”上手却一下子检查出来了,虽然年龄相仿,技术上却不由得肃然起敬。
“钢轨伤损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伤损有不同的回波显示,平时我们验伤判伤既要细心操作每一道工序,也要经常有意识地积累经验,这样才能保证检查设备过程中有伤必查、有伤必究、有伤必判。”付建波说。工作中,付建波对于每一个作业环节都十分谨慎认真,他会集中注意力听清仪器损警声,对可疑波形手摸尺量,避免“误诊”和“漏诊”。跟在探伤仪后面,他也会时刻提醒工友,行进速度不能过快,要坚持“接头站、小腰慢、大腰匀速探”的作业要领,不能光顾着埋头看路,也要时刻注意观察仪器上的波形变化。每当探检钢轨锈蚀地段或道岔特殊部位时,这些容易出伤损的位置需要反复检查,付建波会首先安排反复探检、双机复探的方式对波形、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次用手检镜、手检锤进行“闻声”辨识,这样的本领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和磨砺才能练就。
咬定青山不放松
付建波刚开始在线路的工作岗位上,后来调整到探伤的岗位,隔行如隔山,最开始付建波认为探伤工作就是简简单单的推着仪器走过去走过来,后来一接触才发现想要真正“驾驭”探伤工作,无论从理论知识还是实作经验自己需要学习的还很多。“以前觉得只要培训完就可以胜任这个岗位,没想到这个岗位的技术性这么强。”付建波感慨道。
勤补拙,熟生巧。付建波知道想要快速适应岗位,必需要先从学习抓起,他在平日的工作中虚心向老师傅学习积累现场经验,每天坚持学习4小时,反复研究探伤工的书籍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积累,默默无闻的他逐渐在段内各项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
通过不懈的努力,付建波入围集团公司技能大赛段集训队员,参与集中培训,为集团公司技能大赛做准备。培训是淘汰制的,第一天他就在学习笔记本上写下“咬定青山不放松”这句誓言,每天早上6点起来跑步,晚上课程结束后,他还要坚持学习到凌晨,不光是身体还有心理上,他都备受压力。
“那时候连做梦都是在看书背题,虽然非常累,但是充满了动力。”回想起集训期间的严格训练,付建波不禁感慨道。
2017年入路仅三年,他就荣获成都高铁工务段探伤技能竞赛第一名和川黔渝三地铁道行业技能竞赛团体第二名。2020年,又在成都局集团公司第十届(钢轨探伤工)技能竞赛获得个人第一拔得头筹,2021年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他用短短7年时间成为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积沙成塔,久久为功。“从刚开始淘汰边缘的不被看好,到最后一鸣惊人的冲冠'黑马',付建波骨子里的那股韧劲儿,让他挺了过来”。得知付建波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后,师傅杨志安欣慰的说。
至今,付建波在探伤一线岗位已经工作了近8年。常年的现场磨炼和经验积累让他能非常熟练地利用专业知识精准对钢轨辨伤判伤,再小的伤损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解决了众多 “疑难杂症”,没有出现一次漏检错判。
光阴如梭,白驹过隙。回望走过的路,付建波不懈逐梦的信心坚如磐石。他说:“我的梦想就是将人生过得再精彩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