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离子束新闻

FLNR JINR 研究了以前未知的钚 227 同位素的性质

JINR 核反应实验室的科学家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科学中心的同事合作,研究了新核227 Pu(钚-227)及其子产物的放射性衰变特性。首次获得的钚原子核半衰期值与理论预测和现有分类学非常吻合。这项研究是在 FLNR JINR 进行的,使用基于超重元素工厂的完全聚变反应 GRAND 的气体填充分离器,该工厂允许在具有创纪录强度的多电荷48 Ca 离子束上进行实验达到10μA·颗粒。为了记录反冲核及其衰变产物,使用了 GABRIELA 检测系统,该系统是为... 2024-11-07

强流丰中子束产生及离子束协同辐照效应研究项目启动

6月30日,由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强流丰中子束产生及离子束协同辐照效应研究在京启动,标志着项目研究工作全面开展。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原子能院院长杨红义,项目责任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秦广友,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原子能院等单位的30余名专家和项目骨干参加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评审会。马余刚及项目评审专家介... 2024-07-05

科研人员在重离子束诱变选育高效固碳微藻工程株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室科研人员在重离子束诱变选育高效固碳微藻工程株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重离子束辐射诱变对四尾栅藻突变株能量转换和碳代谢途径影响显著,同时,获得兼具高效固碳能力和抗逆性的四尾栅藻突变株。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技术类权威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微藻是一类在水域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单细胞水生植物,具有光合效率高、生长周期短、高值代谢物丰富等特点,在碳捕获与封存、三废绿色处理... 2024-06-26

日本国立量子科学技术研究所(QST)开始多粒子癌症治疗

2022年,QST和住友重工(SHI)成功创建了使用氖、氧、氦离子等的多离子源系统,安装在位于千叶的重离子医疗加速器(HIMAC)。在新系统中,比碳重的氧气被照射到肿瘤的病灶中心,而比碳轻的氦气被照射到更接近正常组织的区域。通过分析剂量分布和生物效应分布,与仅照射碳离子的情况的比较,使用不同的离子束流更有效。 2024-04-20

新加坡首个原子能机构合作中心:利用加速器进行尖端研究和开发

原子能机构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离子束应用中心(CIBA)同意开展联合工作,加强加速器科学和技术在多学科应用中的使用,包括材料科学和文化遗产到癌症护理。这是东南亚国家第一个原子能机构合作中心。 2023-09-15

诱变育种|韶也:新法选育优质稻的“追梦人”

随着团队发现通过重离子辐照诱变高效创制变异的可能性,韶也和同事们又面临一个难题——国内只有一个实验室具备条件,能分给团队的诱变时间非常稀少。2020年,在袁隆平院士的帮助下,团队申请到充足的重离子束流,完成了近10万粒种子的辐照处理。 2023-03-16

甘肃省两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主要从事离子加速器物理及技术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在高电荷态离子源、质子超导直线加速器和重离子回旋加速器等研究方面取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他主持研制成功全超导、全永磁和常温线圈磁体的新型高电荷态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产生了绝大部分从氧到铀元素高电荷态重离子束流强度的世界纪录﹔主持研制成功用于重离子束治癌的高性价比紧凑型回旋加速器注入器,为我国首台重离子治癌装置的研发发挥了关键作用。 2023-02-27

电子束|细胞原位研究取得进展

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成像(cryo-ET)是目前主要的原位结构解析技术,但受电子束穿透能力限制,需要利用聚焦离子束将细胞和组织样品减薄成200纳米左右的薄片后成像,而这种随机减薄的技术对细胞内丰度相对较低的目标的研究带来了挑战,即制备的样品往往无法保留感兴趣的目标。 2023-02-03

​妈祖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出束成功

12月2日,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妈祖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成功出束,实现400 MeV/u碳离子束稳定加速及引出,加速后流强2,000 μA,引出粒子数达4E8ppp,达到预期设计指标。 2022-12-06

秸秆能源化利用的生物学机理研究取得进展

科研团队长期关注利用离子束诱变挖掘细胞壁组分突变基因,并开展秸秆的综合利用研究。研究对离子束诱变获得的水稻脆秆突变体cef3进行图位克隆发现,CEF3基因编码一个参与囊泡运输的蛋白,调控次生细胞壁纤维素合成酶催化亚基基因CESA4/7/9的表达以及蛋白的运输,影响纤维素合成酶复合体在细胞膜上的定位,从而最终影响次生细胞壁纤维素的合成。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