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新闻
在此基础上,孙晓莲充分利用纳米材料自身光、声、磁和放射等影像特性,开发出了可视化纳米药物。通过将造影剂与靶向配体药物连接,给药物装上了“成像雷达”,利用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造影、核磁共振成像在内的医学影像技术对靶向药物进行示踪,不仅可以看到活体内药物的分布、密度和功能,还可以安全、无创、真实地反映生物体内发生的生理病理过程。
2022-06-09
为系统筛查大脑在外界温度变化时的活动情况,并找到对冷环境刺激响应的脑区,研究人员对头部固定的小鼠进行温度刺激,并同步进行功能核磁共振扫描,发现了VMH脑区对冷刺激的响应;通过分析单细胞测序数据和原位杂交,发现VMH脑区有一群表达Pdyn的神经元在冷环境下被激活,可能是特异的冷感受神经元。
2022-06-09
杨宏顺团队利用核磁共振光谱法,揭示了热处理对面粉中六种常见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灭活作用及原理,为在面粉生产中增添加热杀菌步骤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2-06-06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精神病患者的大脑中有一个更大的纹状体区域。神经科学家使用核磁共振扫描发现,精神病患者的纹状体比正常人大10%,这是前脑皮层下基底神经节的神经元群,可以用来代表精神病患者和非精神病患者之间明显的生物学区别。
2022-06-02
为深入探索氢键对称相关问题,近日,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HPSTAR)研究员Thomas Meier带领国际研究团队,对一系列不同样品进行了高压原位核磁共振光谱测量,并发现了关于氢键对称化的统一规律——不同体系中氢键的对称都发生在氢原子流动最快的临界点,并且都对应于几乎相同的氧原子(距离氢原子最近邻)间距。
2022-06-02
近日,我所固体核磁共振及催化化学创新特区研究组(05T5组)侯广进研究员团队与美国高场实验室甘哲宏博士等合作,在超高场(1.5GHz)固体核磁共振(NMR)技术应用于固体材料表面结构表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2-05-31
拉曼光谱测试结果证明(图2a-b),电解质中的确存在SN吸附层,且锂离子溶剂化结构被改变。固体核磁锂谱(6Li MAS NMR)也进一步揭示了吸附层出Li化学环境的改变。基于该结构的电解质在室温条件下展示出优异性能(图2c-f):如较高的离子电导率(0.73 mS cm-1)、较高的锂离子迁移数(0.72)、较宽的电化学窗口(5V)。以JSE组装的锂对称电池可在600小时内提供出色的循环稳定性(图2g)。
2022-05-31
研究人员开始利用核磁共振(NMR)光谱来探索这些可能性。研究人员开始利用核磁共振(NMR)波谱来探索这些可能性。通过用核磁共振可以检测到的碳和氮同位素标记3R和4R tau蛋白,研究人员能够计算出每个3R tau蛋白后面跟着一个4R tau蛋白以及每个4R tau蛋白后面跟着一个3R tau蛋白的概率。
2022-05-30
研究人员对志愿者进行了核磁共振成像和一系列临床测试,以测量他们的平衡能力、行走速度和耗氧量。他们还对每个参与者的股外侧肌(延伸到大腿外侧)进行了小活检。
2022-05-24
蛋白质结构通常用x射线晶体学来解决。这项技术包括使用x射线来确定晶体中原子的位置。
202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