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理新闻
作为核物理中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原子核的极限状态一直是科研工作者的探究目标。 18 Mg 作为极端的丰质子核,其存在的时间尺度已经接近人类认知的极限。在不到百亿分之一纳秒的时间内, 18 Mg 将先后发射两对质子。为了深入理解这种奇特的衰变机制,以及其背后的量子关联。我们发展了能够处理开放量子体系的Gamow耦合道模型。通过对 18 Mg 原子核密度分布,衰变演化,出射两质子的关联等信息的探究,揭示了 18 Mg 的核结构和价质子对的衰变模式,...
2024-08-30
近日,一支由多个研究团队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的科研人员在利用储存环等时性质谱仪测量原子核的双光子衰变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物理学评论快报》上,近代物理所核物理中心储存环核物理室作为主要贡献团队参与合作完成。科研人员介绍,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可以通过γ衰变、内转换电子衰变、正电子-电子对衰变以及双光子衰变4种方法衰变到基态。在原子核的双光子衰变中,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同时发射两个伽马光子,该衰变过...
2024-08-28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物理中心金仕纶研究员与合作者提出了新的超铁元素核合成机制。相关成果于8月20日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宇宙中比铁更重的元素被称为超铁元素,其起源问题是二十一世纪物理未解之谜。宇宙中恒星内部的熔合燃烧可以产生最重到铁附近的元素,而超铁元素则只能来自于更高温度、更高密度环境下的爆发性天体环境。快中子俘获过程(r-过程)被认为产生了约一半的超铁元素,该过程是...
2024-08-28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监测技术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华北电力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中光探测器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海上放...
2024-08-16
近期,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物理中心的雍高产研究员在核物质相结构与中子星超子谜团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Physics Letters B上。核物质相结构的探测研究是当前国际大科学装置(如美国RHIC-STAR、德国FAIR、俄罗斯NICA、日本J-PARC以及我国HIAF等)前沿研究热点之一,其对人们探索宇宙早期、晚期演化奥秘以及对非微扰量子色动力学强相互作用的理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STAR合作组近年来主要致力于通过净质子高阶关联涨...
2024-08-14
χ c1 (3872) 是一种有趣的粒子。20 多年前,日本 KEK 的BELLE 合作组在 B+ 介子衰变中首次发现了它。此后,LHCb 合作组于 2010 年报告了它,并测量了它的一些特性。但问题在于——物理学家们仍然不知道它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 在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中,有重子(由三个夸克组成)、介子(由一对夸克-反夸克组成)和奇异粒子(由非常规数量的夸克组成)。要找出 χ c1 (3872) 的成分,物理学家必须测量其性质,例如其质量或量子数。理...
2024-07-17
6月30日,由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强流丰中子束产生及离子束协同辐照效应研究在京启动,标志着项目研究工作全面开展。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原子能院院长杨红义,项目责任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秦广友,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原子能院等单位的30余名专家和项目骨干参加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评审会。马余刚及项目评审专家介...
2024-07-05
近日,中核集团重大科研设施中国先进研究堆全面开放应用取得重要进展!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Marnix Wagemaker教授团队与中核集团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中子散射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自然》)上发表了锂离子电池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题目为Chemical short-range disorder in lithium oxide cathodes(锂离子氧化物正极中的化学短程无序)。这是两个团队在《Nature Sustainability》(《自然可持续性》)和《Nature C
2024-05-17
原子核领域,笼罩在复杂性中,受神秘的量子力学定律支配,最近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的一篇论文,科学家们成功地利用激光激发操纵Th-229 核,为核物理、精密计时和基础常数组测量领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