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新闻
高能所副所长曹俊研究员等授课教师在随后的课程中讲解了包括中微子振荡唯象学、中微子探测技术、反应堆和加速器中微子实验、大气和太阳中微子实验、粒子物理和宇宙学的标准模型、量子场论与有效场论、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等基础知识,以及轻子生成机制、轻子味对称性、中微子天文学和宇宙学、中微子与原子核相干散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矩阵元、中微子与暗物质等前沿专题。
2023-07-05
“前不久,我们用‘超级天平’测出12个高精度短寿命原子核的质量,这对发现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探索元素起源,意义重大。”王猛自豪地说。
2023-07-04
核聚变是一种能源产生方式,它是指将轻元素的原子核结合成重元素的原子核,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核聚变是太阳和恒星的能源来源,也是人类梦寐以求的未来清洁能源。但是,要实现核聚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和物理上的难题,比如如何产生和维持高温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如何有效地捕获和利用释放出的能量,以及如何控制和避免不稳定性和污染等。
2023-06-26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叶沿林教授课题组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林承键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利用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提供的束流,依靠高分辨的多粒子探测手段,准确识别4-α粒子,重建了16O的类Hoyle共振态,为原子核中存在类似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量子态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2023-06-20
聘任仪式结束后,孟杰教授受邀在401讲坛作题为《原子核手征对称性研究回顾与展望》的报告。报告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原子核手征对称性、原子核手性以及原子核手征宇称破缺等内容,并对未来理论和实验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简单小结。孟杰教授的精彩报告引发参会人员积极互动、热烈讨论,为院基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023-06-02
核钟的计时原理与原子钟非常相似,它是通过用与原子核的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精确对应的光波,来诱发原子核的能量跃迁。但问题是,对大多数原子核来说,这种诱发需要比激光更高能的光才能实现。不过,科学家发现有一种元素例外,那就是放射性同位素,钍-229。
2023-05-26
原子核的质量虽然极其轻微,却在中子星性质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核质量测量团队与合作者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利用国际首创的新型质谱术,精确测量了一批关键原子核的质量,研究了中子星表面的X射线暴,从新的角度约束了中子星的性质。
2023-05-22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核质量测量团队与合作者,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利用国际首创的新型质谱术,精确测量了一批关键原子核的质量,研究了中子星表面的X射线暴,从新的角度约束了中子星的性质。
2023-05-08
中子星的表面还有强大的磁场和猛烈的X射线。
2023-05-04
张闯作“从显微镜到望远镜-国家大科学装置巡礼”主题报告,“工欲善其大事,必先利其重器”,他从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与分子、地球和天文五个层次主要分享了高能物理和核物理领域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从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到各种地面和空间望远镜和引力波探测大装置等等。
202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