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放射性同位素 粒子加速器 辐照杀菌 无损检测 高新核材 辐射成像 放射诊疗 辐射育种 食品辐照保鲜 废水辐照 X射线 中广核技 中国同辐

原子核新闻

轻反原子核或能在银河系中穿越很长距离 助寻暗物质

为探索反原子核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论文作者团队、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ALICE合作组对氦-3(氦的一种稳定同位素)原子核的反粒子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粒子对撞产生反氦-3原子核,再让这些反原子核与ALICE探测器中的物质相互作用,让它们消失。 2022-12-13

放射性核素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回旋加速器生产的放射性核素常称为,回旋加速器放射性核素,主要是指反应堆中子不能生产的贫中子(也称缺中子或中子不足)放射性核素(原子核的中子与质子之比,较相近稳定核素的小)。加速器放射性核素的品种较多,约占目前已知放射性核素总数的60%以上。它们多以轨道电子俘获或β+衰变方式衰变,发射单纯的低能γ射线、X射线或β+射线。 2022-12-13

粒子物理|潘建伟团队成果入选!《物理世界》公布2022年度十大突破

四中子顾名思义,由四个中子组成。四中子是通过在液态氢靶上发射氦8原子核而产生的。碰撞可将一个氦8原子核分裂成一个α粒子(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和一个四中子。通过检测反冲的α粒子和氢原子核,团队计算出这四个中子以未结合的四中子状态存在的时间仅为10的负22次方秒。观察结果的统计显著性大于5σ,超过了粒子物理学发现的门槛。 2022-12-12

粒子物理走到尽头了吗?王贻芳这样说

上世纪50年代,大量新粒子被发现,粒子物理从原子核物理研究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主要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以及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其研究范式是以实验现象为指引。自60年代末“标准模型”被提出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范式变成了通过实验去发现和验证标准模型的预言。 2022-12-07

魏龙 李海波荣获2021-2022年度中国物理学会奖

近日,经中国物理学会各项物理奖评选委员会评审,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奖基金委员会审议,决定授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魏龙研究员“2021-2022年度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原子核物理);授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海波研究员“2021-2022年度中国物理学会王淦昌物理奖”(粒子物理和惯性约束核聚变)。 2022-11-28

LHC内首次铅离子对撞创能量纪录

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开展的测试中,铅原子核被加速并发生了核子—核子碰撞,对撞能量创下5.36太电子伏特纪录,为2023年以后开展的铅—铅对撞奠定了基础。 2022-11-25

核裂变——未尽的探索

1939年2月,Meitner与Frisch首次揭示了铀原子核像液滴一样发生了分裂[1],并用fission这个词来描述核裂变。更重要的是,他们基于玻尔的液滴模型估算出一次核裂变会释放约200 MeV的能量。 2022-11-25

什么是核能?核能科学

核能是从原子核释放的一种能量形式,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这种能量来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产生:裂变——当原子核分裂成几个部分时——或聚变——当原子核融合在一起时。 2022-11-16

原子核裂变的发现:历史与教训——纪念原子核裂变现象发现60周年

原子核裂变现象,作为本世纪的一项伟大发现,其科学意义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早已得到充分评说。 2022-11-11

中子——点石成金的魔法炮弹

20世纪50年代,天体物理学家Burbidge夫妇、Fowler、Hoyle(B2FH)和Cameron等根据太阳系原子核丰度的观测结果和原子核的壳模型,分别提出了宇宙中“让铁变成金的魔术”——中子俘获过程。 20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