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新闻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SATech-01的首个正式发表的成果在线刊出。利用卫星上搭载的EP-WXT探路者“龙虾眼天文成像仪”莱娅(LEIA,图1)的在轨测试首光,科学家成功获得了一批天体的真实大视场X射线实测图像和能谱。
2022-12-2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日夜轮守、仰望星空,专门负责悟空、墨子号、夸父一号等科学卫星的综合运控管理,被称为中国科学卫星的“牧星人”。
2022-12-22
本世纪初,国际学界制备钾双原子分子取得成功。随后,科学界开始研究如何制备超冷三原子分子。2022年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研究组在采用射频合成技术,在钠钾基态分子和钾原子的费希巴赫共振附近,实现了超冷三原子分子的射频合成。
2022-12-13
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的科学卫星计划将在2015—2016年发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暗物质探测卫星、量子卫星和实践十号微重力科学和生命科学实验卫星,并开辟了持续发展科学卫星的前景。
2022-12-12
1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利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充气谱仪AGFA(Argonne Gas-Filled Analyzer)成功合成超镄新核素铹-251,并对铹-253的α衰变精细结构进行了测量。这是近二十年来首次直接合成的铹的新同位素,也是充气谱仪AGFA上合成的第一个新核素。相关成果发表于核物理学领域期刊《物理评论C》。
2022-12-12
近日,我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和张长昆研究员团队在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电化学—原位/离位核磁共振和电子自旋共振方法,揭示了电池实际工况中对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分子的稳定化机理。
2022-12-0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研发试验,研制出国际上首套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该系统通过激光产生的光谱,可以探测深海极端环境中物质的主要化学成分,例如探测可燃冰的结构与组成,并捕捉其相关动态规律和潜在联系。
2022-12-0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燕课题组、陈润生院士课题组与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王天宇、姜健壮合作,开展了癌症的动态可转换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以及铁死亡治疗、光热治疗和化学治疗的协同治疗研究。
2022-12-07
“在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这种具有超高技术指标要求的大装置的牵引下,国内已有技术水平可以更上一层楼,同时国内没有的技术有望实现国产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表示,基础研究在未来可能会创造意想不到的效益,如果基础研究做不好,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2022-12-05
近日,经中国物理学会各项物理奖评选委员会评审,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奖基金委员会审议,决定授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魏龙研究员“2021-2022年度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原子核物理);授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海波研究员“2021-2022年度中国物理学会王淦昌物理奖”(粒子物理和惯性约束核聚变)。
2022-11-28